用“温度”治愈异乡学子,用“温情”守护暮年之光
2025-11-10 09:37文化宣传科
用“温度”治愈异乡学子,用“温情”守护暮年之光

在医院这片承载着生命重量的地方,人文关怀如涓涓细流,悄然浸润着每一个角落。当医学触及温度的边界,正是看似微小的关怀,让冰冷的仪器有了温度,让白色的墙壁映照出人性的光晕。在这里,治愈不仅是技术的精准,更是心灵的相遇。
全科有温度,医者如亲人
前不久,一名外地女学生因泌尿系统感染引发高烧紧急入院,独自一人在异乡求学的她,身边没有亲人陪伴。当值班护士第一次走进病房时,就注意到她攥着手机、眼神落寞。从那天起,医护人员便默默达成“共识”:既然家人不在身边,我们就是她的亲人。

医护们除了定时监测体温、遵医嘱给药,还会特意多绕到她的病房几趟。输液时,会顺手帮她倒一杯温水;饭点时,怕她没胃口,会细心询问想吃点什么;治疗间隙,更是像姐姐一样,手把手教她日常如何预防泌尿系统感染,从饮水习惯到个人卫生,说得细致又耐心;查房时,也总会多停留几分钟,不仅仔细检查病情变化,还会和她聊聊学校的生活,缓解住院的焦虑。
某天早上,主任查房时,无意间发现她攥着手机偷偷抹眼泪,原来是看着同病房患者有家人嘘寒问暖,她忍不住的想家了。主任没有惊动她,只是轻轻拍了拍她,像长辈对孩子一样,轻声安慰她:“孩子,别难过,我们都是你的家人,有什么事随时找我们。”简单一句话,让女孩卸下了所有防备,勇敢面对治疗。
在大家的悉心照料下,女孩的体温渐渐恢复正常,感染症状也明显好转。出院那天,科室的医护们像约好了送别自家妹妹一样,反复叮嘱她回校后要按时吃药、注意休息。女孩红着眼眶羞涩的说:“谢谢你们,在这里住院,像在家里一样温暖。”
以仁心抚伤痛,以妙手助康复
李奶奶右膝关节置换术后的第三天。午后的病房静谧无声,连护士走近都未曾察觉。我推着护理移动车轻步走过走廊,目光落在李奶奶身上时,心头泛起一丝牵挂。李奶奶往日里总爱和邻床病友唠家常,此刻却蜷坐在床头,眉头拧成了一个深深的“川”字,手里攥着康复锻炼指南,指尖因用力而微微泛白。

“李奶奶,今天天气这么好,怎么没见您晒太阳呀?”我放轻脚步,笑着在床边坐下。李奶奶缓缓抬起头,眼底藏着难掩的失落:“姑娘,这锻炼太遭罪了,练一次疼一次,我实在没力气坚持了。”说着,她轻轻捶了捶自己的腿,眼神里满是对康复的迷茫。我瞬间明白,术后疼痛带来的生理不适,叠加着对康复效果的担忧,让老人陷入了情绪的低谷。
没有急着劝说,我先握住李奶奶微凉的手,轻声安抚:“我知道您现在特别辛苦,每一次锻炼都要忍着疼,换做是谁都会觉得难。”感受到她紧绷的肩膀稍稍放松,我翻开精心整理的健康宣教资料,没有照本宣科,而是用通俗的语言逐句解读:“您看这里说,咱们现在的锻炼就像给新关节‘加油’,每天练一会儿,关节活动越来越灵活,以后就能像以前一样逛菜市场、接送小孙子啦。”我特意指着资料里的康复进度表,给她划重点:“您看,只要坚持两周,就能明显感觉到变化,咱们一步一步来,不着急。”这时老人笑容灿烂,又对康复训练重拾信心。
作为护士,我们的职责从来不止于打针发药、监测体征。更多时候,我们是患者康复路上的陪伴者与疏导者。一句共情的安慰,一次耐心的解读,就能为陷入困境的患者点亮希望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