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金匮要略》针药结合探析
2024-10-24 10:23系统超管
摘要:《金匮要略》中详细论述了理、法、方、药理论,并记载了许多针药结合的内容,为现代临床治疗疾病提供了宝贵的指导价值。笔者旨在通过对《金匮要略》中的针药结合理论进行探析,以更好为临床应用。
关键词:《金匮要略》;针药结合;针灸
古代医家对针药结合治疗疾病早有记载。《素问–移精变气论》中所述“毒药治其内,针石治其外”的思路,为“针药结合”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由此可见,针灸和中药各具特色,针药结合可内外兼治,优势互补。然现代中医大多注重中药的疗效,往往忽略了针灸的独特作用,笔者通过探析《金匮要略》中针药结合的理论,以指导临床应用,现报到如下。
针药结合治未病
《金匮要略》阐述了预防疾病发生、发展的具体的理论指导。在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中:“……夫治未病者,见肝之病,知肝传脾,当先实脾。”可见在治疗肝病时,先注重顾护脾气,防止疾病传变。在治未病的方法中,除了选用方药治法外,也兼用针灸疗法。《金匮要略·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》:“……若人能养慎,不令邪风干忤经络;适中经络,未流传脏腑,即医治之,四肢才觉重滞,即导引、吐纳、针灸、膏摩,勿令九窍闭塞。”采用导引、吐纳、针灸等方法,可疏通经络,通达气血,防患于未然。
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》云:“妇人中风,发热恶寒,经水适来,得七八日,热除脉迟,身凉和,胸胁满,如结胸状,谵语者,此为热入血室也。当刺期门,随其实而取之。
《金匮要略·妊娠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》:“妇人伤胎,怀身腹满,不得小便,从腰以下重,如有水气状,怀身七月,太阴当养不养,此心气实,当刺泻劳宫及关元,小便微利则愈。
灸药结合:
《金匮要略·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》云:“发汗后,烧针令其汗,针处被寒,核起而赤者,必发奔豚,气从小腹上至心,灸其核上各一壮,与桂枝加桂汤主之。”
金匮要略·呕吐哕下利病脉证并治第十七》:“下利,手足厥冷,无脉者,灸之……”此乃阴寒内盛,脾肾阳衰的重证,仲景采用灸法治之,可见灸法具有温阳散寒、回阳固脱的作用。
针药结合 辨证施治
《金匮要略·妇人杂病脉证并治第二十二》“三十六病,千变万端,审脉阴阳,虚实紧弦,行其针药,治危得安,其虽同病,脉各异源,予当辨记,勿谓不然。”
《金匮要略·疟病脉证并治第四》曰:“弦小紧者下之差,弦迟者可温之,弦紧者可发汗,针灸也。”疟病的主脉为弦脉,若脉弦兼紧则表明病邪偏于表寒,可采用针药结合治疗表寒证疟病。
《金匮要略·趺蹶手指臂肿转筋阴狐疝蚘虫病脉证并治第十九》:“师曰:病趺蹶,其人但能前,不能却,刺腨入二寸,此太阳经伤也。” 趺蹶为太阳经经脉受伤引起的足背僵直,行动艰难的病证。腨部为太阳经脉所过之处,刺之可疏通经脉之气血。
《金匮要略·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》:“问曰:血痹病从何得之?……宜针引阳气,令脉和紧去则愈。”即阳气不足,血行涩滞之血痹, 用针法通引阳气,使阳气敷布,经络通达,外邪疏解则病愈。
选穴独到,病机为先,精专效捷
如期门:热入血室 期门穴性 期门主治所主 期门经络联通等
古代针灸粗大,若无严格师承,精准训练,施术风险较高。也突出反映了仲景针灸技术的高超。